略談幾部廣漢前賢著作 ——壬寅讀書札記
廣漢張氏,是清代德陽一個著名的讀書家族。這個家族祖孫三代,出了十個舉人,數(shù)十個秀才。他們或儒,或吏,或師,留下了不少著作,為清代德陽本土文化的繁榮和發(fā)展作出了重要貢獻,其聲名遠播川內(nèi)。壬寅歲,筆者從網(wǎng)上購得廣漢張氏的幾部著述復(fù)印件,其中有乾隆甲寅年(1794)敦彝堂刻的張邦伸著《云棧紀程》,道光庚戌年(1850)青紫堂刻的張懷泗著《榴榆山館詩鈔》,中華書局影印、乾隆六十年(1795)張懷溎編輯的《四家詩選》。詳閱之后,深感前賢桑梓情懷可欽,文化自覺精神可敬,值得學習傳承與借鑒創(chuàng)新。
一、一部四川重要的地理學游記著作
——張邦伸和他的《云棧紀程》
張邦伸(1737—1803)作為漢州歷史上留下著述最多的學者,其生平著作共有20部,192卷,分屬經(jīng)、史、集三部。其中,專著類12部147卷,撰輯類8部45卷?!对茥<o程》是他史部的主要代表作之一。
據(jù)張邦伸手訂年譜,乾隆四十六年(1781)初,張邦伸卸蘭陽縣事后,擬升鄭州。但他絕意仕途,具文請辭。至六月,其母壽終固始縣署,于是張邦伸各處交代完畢,送母親靈柩至漢口上船,他則于十一月束裝由西安歸里。臨行時,友人執(zhí)手對他說,“吾歷中州,見儒雅吏無如君者。君恬淡,想不作出山計,望自愛,以著述為己任。異日各以所成就相聞而已。”回川途中,張邦伸“連路查訪山川形勢及古人詩詠,輯《云棧紀程》。凡相沿審誤考核,厘正成書八卷?!?/span>
書前小序,可知作者寫作是書的緣由與方法:“云棧為秦蜀咽喉。山川險阻,昔人比之上青天、入石穴。然勝跡異聞,所在多有?!端?jīng)注》《名勝志》諸書,均有紀述。苐其卷帙,浩繁不便行笥。國初漁洋山人著《蜀道驛程記》及《隴蜀余聞》等集,士大夫往來是路者,多取資焉。余自秦返蜀,爰就所聞匯而集之,以便異日之臥游。且使履其地者,知為某山某水,遇目騁懷,可以忘登頓之苦,至詩文有關(guān)地志者,亦間附采列,為小注。其不知者從闕示慎也?!?/span>
從筆者手頭的王著《蜀道驛程記》《隴蜀余聞》來看,其篇幅確實比《云棧紀程》少了許多。張邦伸作為蜀人,往返蜀道數(shù)次;又好讀書,手中資料極多。因此,《云棧紀程》不僅僅是一部地理學游記著作,他還是一部歷史人文地理學著作,一部用地理文獻記載與野外考察相結(jié)合,對前人錯誤進行“厘正”的地域文化代表作品。
《云棧紀程》起于乾隆辛丑年十月朔(即1781年的陰歷10月1日,張邦伸《云谷年譜》記為11月),整個行程起點為西安,終點為成都,全程2000余里,共行25日,每日平均行80余里。張邦伸以日所系,共分八卷,分別為第一卷,自西安至武功(初一、初二日);第二卷,自武功至寶雞(初三、初四日);第三卷,自寶雞至褒城(初五至初十日);第四卷,自褒城至寧羌州(十一日至十三日);第五卷,自寧羌州至廣元(十四日至十六日);第六卷,自廣元至沉香鋪(十七日至二十一日);第七卷,自沉香鋪至漢州(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),第八卷,自漢州至成都(二十五日)。
在書中,張邦伸比較詳細的記錄了古道沿線的府縣驛鋪、關(guān)隘津渡、山脈水系、名勝古跡、風土人情,特別是千余年來詩人墨客對古道的深情詠嘆。
這里以第七卷所記羅江段(包括今綿陽市涪城區(qū)與德陽市旌陽區(qū)內(nèi)各一段)為例。作者10月23日晨從綿陽皂角鋪出發(fā)。其行程為皂角鋪→
新店→雞鳴橋→金山鋪→渡羅江→企仙亭→鹿頭關(guān)→林坎鎮(zhèn)→渡綿水→孟家店,共行90余里,為我們勾勒了金牛古道在皂角鋪至孟家店的清晰走向。其中作者記錄過的沿途主要風物名勝有雞鳴寺、羅江及其二源、潺亭與潺亭廟、萬安驛、接王亭、企仙亭、鹿頭山、龐士元墓、落鳳坡、大霍山、羅真觀、林坎鎮(zhèn)、綿水、涌泉、孟家店等近20處。另外,作者還記錄了雞鳴橋的傳說,唐明皇夜宿萬安驛,鹿頭山的由來,龐統(tǒng)卒葬鹿頭山的史實,唐代高崇文大戰(zhàn)鹿頭關(guān)史實,羅真觀的傳說等,考證了羅江、綿水水系,綿竹故城遺址,收錄了董新策、杜甫、陸游、王世貞、楊慎、彭端淑等著名詩人的詩作和德陽縣令周際虞題林坎鎮(zhèn)一道樓閣的楹聯(lián)。抵孟家店,標志著此行最艱難的旅程結(jié)束。于是作者對自寶雞入山以來一路所經(jīng)歷的山水關(guān)隘進行了統(tǒng)計,著名的有十水(渭、褒、沔、潛、嘉陵江、強、潼、涪、羅江、綿),八嶺(煎茶、鳳、柴關(guān)、馬鞍、七盤、新開、黃荊、白衛(wèi)),十五關(guān)(二里、石、畫眉、青羊、虎頭、界牌、武、雞頭、百牢、武丁、牢固、七盤、朝天、劍門、鹿頭),三山(木寨、牛頭、七曲),四坡(閔家、七里、五里、武連),三(觀音、燕子、陰),三閣(龍門、飛仙、石柜)。作者最后發(fā)出感概說,“而鳳嶺、雞頭關(guān)、七盤關(guān)、龍門閣、朝天關(guān)、牛頭山尤為險絕。李白云:‘蜀道之難,難于上青天’,信非虛語也。”
從某個角度來說,《云棧紀程》對古蜀道的歷史文化廣征博引、詳盡考證,對于我們進行古蜀道文化研究、遺址保護,特別是四川、陜西進行的古蜀道聯(lián)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(chǎn),都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。
?
二、張玉溪首提“林下四老”
——讀《四家選集》小記
“林下四老”,指的是清中葉四位知名于世的詩人,分別是錢塘袁枚、丹徒王文治、陽湖趙翼、羅江李調(diào)元。筆者認為,這個提法最早見于清代廣漢人張懷溎編著的《四家選集》,并逐漸為人們所熟知。
張懷溎,字玉溪,為李調(diào)元同年張邦伸之子,以才捷名于當時。李調(diào)元在《雨村詩話》中說他九歲即能詩,某日,塾師以“清風徐來”為題,命他屬對。張懷溎即應(yīng)聲對道“明月正上”。塾師上句為《赤壁賦》中的成語,張懷溎下句為《琵琶賞荷》中的成語。塾師又出“樹憐平仲綠”,張懷溎對“草愛寄奴青”。塾師對張邦伸說,“這個孩子今后一定會以詩知名”。一天,調(diào)元至張家,張邦伸在外,只看見玉溪在西園書館。塾師對李調(diào)元說,這個孩子能對對子。當時正是春暖花開,李調(diào)元出對“雨過花爭放”。張玉溪應(yīng)聲即對“春來鳥自鳴”。李調(diào)元大喜說,“鳴必驚人,非凡才也!”于是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玉溪。乾隆五十九年(1794),張懷溎中舉,李調(diào)元親自到廣漢張邦伸家賀喜,并命隨帶戲班演戲三日。對于自己選的女婿,李調(diào)元十分賞識,寫下了“怪兄頗有譽兒癖,似我方稱擇婿工”的詩句。翁婿之間,詩詞唱和,其樂融融,可謂莫逆之交。
在李調(diào)元的影響下,張懷溎詩學得調(diào)元真?zhèn)?。李調(diào)元在《雨村詩話》中指出,“詩有三字訣,曰響、爽、朗?!痹凇端募疫x集.童山選集序》中,張懷溎對“三字訣”作了申發(fā),認為“詩也者,風雅頌之遺也。然有三難焉:風而失于刻則渾之難,雅而失于晦則響之難,典而失于澀則爽之難。歷觀自古詩人,代有名手,然皆各得一體,若能三體俱備者,未之有也?!辈钫{(diào)元的詩學成就給予充分肯定:“當今詩人伙矣!而能落筆渾然,兼之聲調(diào)響爽如吾岳者,殆指未易屈也。玉溪髫年即好操觚,而于聲調(diào)一門,尤加講切。竊幸朝夕親隨撰杖,得以快領(lǐng)明誨,故能日知其所無,月無忘其所能?!庇纱丝梢姀垜褱膶钫{(diào)元的師法與景仰。
乾隆末年(1795),引領(lǐng)詩壇的袁枚、王文治、趙翼、李調(diào)元均已進入遲暮。袁枚(1716—1798),年80歲;王文治(1730——1802),年66歲;趙翼(1727—1814),年69歲;李調(diào)元(1734—1803),年62歲。四人均已年老“乞歸”(辭職還鄉(xiāng)),悠游林下。 ??????
張玉溪編選《四家選集》的初衷,是為自己選一個學詩的讀本。在《四家選集.序》中,他首先表明自己對“性靈”詩旨的喜愛:“詩自三百篇后,開詩學一門。詩者,所以寫人性靈也?!薄靶造`者,人之天趣也,人心之不同于面,性靈之不一,亦如其人各有我在,不相襲也”。然后說明選詩的用意:“我朝文教覃敷,詩學大盛。自鴻博諸前輩出宏章巨制,獨冠千古而為海內(nèi)所宗,尤以漁洋為壇主。然專取聲色,刻意修飾,詞雖好而性靈泯矣!予自束發(fā)授書,即于詩有天性之好,而求于近人詩家中,能以詩卷寫其性靈,以神氣露其天趣者?!?/span>
接下來,張玉溪清楚的說明了“林下四老”的由來及為什么選他們的詩以成集:“(今)首推近日‘林下四老’詩。四老者,皆乾隆進士,人稱‘乾隆四子’,其一為錢塘袁子才先生,諱枚,字簡齋,己未庶常,散館,改授江南沭陽令,調(diào)江南乞歸,卜居金陵之隨園以終老。其一為丹徒王夢樓先生,諱文治,字禹卿,庚辰探花,授編修,升侍讀,出守臨安,降調(diào)歸,即不出山,留心禪理。其一為陽湖趙云松先生,諱翼,字甌北,辛巳由編修出守鎮(zhèn)安,官至貴西道乞歸。其一為綿州李雨村先生,諱調(diào)元,字羹堂,癸未庶常,散館,改吏部主事,升員外,提學廣東,官通永道,乞歸。四老惟子才壽最高,八十;夢樓、云松亦七十余;雨村亦六十余。此四老皆又由太史至外任,且現(xiàn)居林下,而其詩皆以性靈為主,又善用典以寫其天趣者也。余讀其稿而愛之,因選其十之一二,名曰《林下四家選集》。”
按照李調(diào)元《童山自記》的記載,《四家選集》刻成于嘉慶二年(1797),時“林下四老”仍健在。李調(diào)元為這個選本寫了序,并收入《函海》。1991年,中華書局出版了《四家選集》(及其他三種)影印本。
張玉溪按自己對“性靈”詩的理解,選輯時人詩作,匯為29卷的《四家選集》(其中袁枚《小倉選集》8卷,王文治《夢樓選集》4卷,趙翼《甌北選集》5卷,李調(diào)元《童山選集》12卷)。我們姑且不論四家與性靈詩歌的關(guān)系遠近,也不論選集中四位詩人詩歌選入的數(shù)量、比例是否適當,單就張懷溎整理時人著作的文化自覺精神,就值得我們欽佩和學習了。
?
三、張懷泗和他的《榴榆山館詩鈔》
張懷泗《榴榆山館詩鈔》六卷(另補遺一卷),展讀之后,感概良多。是書對于我們研究清代中晚期德陽的經(jīng)濟文化社會生活,大有助益,個人覺得很有必要向讀者作一些介紹。
張懷泗(1757—1840),曾祖父名張奇唐,與張邦伸的祖父張奇瑞是兄弟倆。張懷泗的的父親張邦緯精通醫(yī)術(shù),生三子,懷泗、懷溥、懷浩。張懷泗于乾隆己亥(1779)年中舉,先后外任懷來、順義、宛平知縣,四十余歲乞歸,回到廣漢北外斑竹園舊宅。歸鄉(xiāng)后,以經(jīng)史授生徒,主持講道書院三十六年。約六十歲時,筑榴榆山館自娛。“先生不以詩鳴者也”,“壯歲宦游隨作隨失”(其弟張懷溥語),因此我們看到的這個集子,起于嘉慶十六年(1811),收錄的基本是詩人晚年的作品。
集前有兩序,一為吳縣蔡學海序,一為其弟張懷溥序。蔡序說明張氏詩作的風格,并對其詩以極高的評價:“見其根底淵源,眾長兼擅。其七古、七律,豪邁流宕,尤得昌黎、眉山之腴,真?zhèn)髯饕病7蛟娨允阈郧樽曾Q天籟,然非多讀書則無筆,非多閱歷則無題。先生才氣充溢,書卷富羅,生山水最奇之邦,官輦轂華耀之地,跋涉秦晉燕趙,交游賢士大夫,磊落胸襟,超越流輩?!睆垜唁咝騽t說明詩集付梓的緣由:“先生所歷,憂患之日多,而噍殺之音少。壯歲宦游,隨作隨失。晚與士大夫相唱和,及與弟輩論史,家庭課子弟,稍稍存集,得若干首。溥屢勸梓,屢辭。顧溥之詩,先生所成就者也,而轉(zhuǎn)不自存。其意有余于詩者乎!”
《榴榆山館詩鈔》值得注意的有三個方面。一是詩人對德陽境內(nèi)及周邊風景名勝的書寫,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料。其中有《同夏養(yǎng)泉張星垣訪漢張從事任墓》《過什邡游羅漢寺,適陳十汝山暨其宗人某學博先在,用家弟雨山題壁舊韻》《也武侯祠次壁韻》《省友人墓登何家山最高頂,望羅漢巖、李八百洞、三覺寺諸勝》《宿寶光寺尋佛德長老用少陵重過何氏韻》《出德陽東郭晚眺》《雨抵漢州》《出西郊渡雁江作》《過連山普通寺》《雨后由西郊至龍居寺》《涌泉》《鎣華山》《漢州》《鹿頭關(guān)》《龐靖侯祠》等。二是詩人對清代中晚期德陽風物民俗的記錄。其中如《人日立春丙子》《掃除》《歲暮,雨山蓄酒一甕,淡巴姑三石,為偷兒竊去,并及米肉諸事。計今年兩次遭此耗散,以詩慰之》《秧針》《柳絲》《月蝕》《日暈》《河煤》《雛羊》《大理石》《卜肆人》《腌菜缸》《門神》《送灶神詞》等。三是詩人以詩的形式,寫下的大量讀后感,其中多有創(chuàng)見。其中有《書龐士元傳后》《讀韓子》《讀項羽本紀》《題洛神賦后》《讀明史有感》《讀封禪書》《讀平準書》《讀南宋書題后》《讀徐庶小傳》《讀禹貢》等。
《榴榆山館詩鈔》的寫作年代距今僅200年左右,其中折射的是封建社會末期中國士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社會經(jīng)濟發(fā)展的一般狀況。從某個角度來看,張懷泗的《榴榆山館詩鈔》可以作為研究德陽清代歷史文化的重要參考,是他留給德陽人民的一筆寶貴文化財富。
另外值得一說的是張懷泗在書法藝術(shù)上取得的成就。蔡學海說他“晚歲亦喜作書,云煙濡染,剛健婀娜,得者珍之。”
晚清著名紅學家,詩人孫桐生在《國朝全蜀詩鈔》中也說到他的書法:“先生善擘窠書,神似蘇黃。晚年賣字以自給。與先君子為紀群交,長簽短幅來往無間。家藏手跡甚多,燹后俱無一存。”如今,在張懷泗的家鄉(xiāng)廣漢,還珍藏著他的幾幅墨跡。羅江寶鏡寺山門門額“秀挹群峰”的隸書大字,也是張懷泗的作品。
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(德陽市政協(xié)委員尹幫斌)